首届普锐米勒机床定向班开班!双向赋能,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0


20259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首届普锐米勒机床定向班正式开班。该定向班为数控领域量身打造实战型专业人才,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高效通道。




校企共建,打造“教学-研发-服务-生产”一体化平台

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平台,更是一个服务产业的平台,能够切实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教师、定向班负责人李清表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普锐米勒在中国合作最深入的院校,2023年双方共建国内首家普锐米勒(上海)技术中心暨学校数控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中心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双方联合打造五大功能中心,即数控机床专业人才培训中心、课程开发中心、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方案解决中心和普锐米勒华东地区打样中心。既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实训,为学生提供与产业一线接轨的实操平台;同时也能面向区域企业提供服务,包括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定制、精密零部件打样及小批量加工,形成了“教学-研发-服务-生产”一体化的功能布局,真正实现了“教学育人”与“产业服务”的双向赋能。据悉,202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列第一方阵。



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实战型人才

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其创新且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首届“普锐米勒定向班”于2025年正式开班,但在此之前,校企双方已围绕课程体系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场景打造等关键环节开展深入,为定向班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引入德国成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该模式的核心亮点,校企联合组建混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定制式工匠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学生以“学徒”身份接受多轴数控加工的工艺、工装、编程、加工、检测核心职业技能培训,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锤炼技艺,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壁垒,为数控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路径。

据悉,智能制造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中有4名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入职普锐米勒驻扎于中心,以“毕业生反哺教学实践”的形式,将职场中积累的实操经验、行业最新需求带入实训环节,既助力了中心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闭环体系。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2025年首届定向班学生齐家铭说道,“前期我们会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后期我们可以直接机器加工中心上学习,从拿到零件图纸到最终加工完成,整个流程都由我们独立完成。这种实战式学习让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



该定向班学生毕业后,中心将符合要求的人才推荐给普锐米勒公司及上下游合作伙伴,为学生搭建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广阔发展通道。据悉,202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列第一。



展望未来,打造可复制的“校企合作样板”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普锐米勒数控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已成为普锐米勒与高校合作的典范。2025年中心二期建设项目已启用,普锐米勒追加投入4台高端机床,其中包括全球领先的七轴加工中心,总价值达2000万元。届时,校企双方将在课程教学优化、课程开发升级、学生实习拓展、技术培训深化、科研合作及操作技能竞赛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并以实体运营形式进一步支持学校办学。同时,中心还将通过承接企业精密零部件加工业务、推广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全力推动数控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普锐米勒数控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成功实践,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目前,学校正在与部分国内高职院校洽谈,推动该产教融合模式的整体输出,助力中国职业教育与德系高端制造标准实现更深度的对接,为全国数控领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合作样板”。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普锐米勒上海区负责人张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与科院的深度合作,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未来也希望在全国区域推广这种模式,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