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 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1-14 浏览次数: 243
 

学院2009年暑期教学工作研讨会于71012日在江阴进行,学院董事会、党政领导与中层以上干部参与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综合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水平。710的全体大会上,庄顺根书记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学院如何创特色、创品牌作重要动员报告。他首先总结了学院改制六年来在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实验实训建设以及评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这既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开拓、不懈奋斗的成就,也是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成果。报告中庄顺根书记还介绍了学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最后他就学院未来发展中如何以人为本,提升学院科学发展水平作重要阐释。他指出,我们首先要消除“以人为本”认识上的误区——对于学院而言,“以人为本”既包括学院对教职工的关心,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也包括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最后他对全体教职员工、全体教学及辅助人员以及全体管理人员分别提出四点要求。他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讲究师德师风;要发扬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要人人都要有创特色、创品牌的强烈意识。对于教学及辅助人员,他认为应具有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强烈意识;具有服务企业和学生就业的强烈意识;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意识;具有以学生为本,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对学生关怀备至的强烈意识。对于教学管理人员,他要求要有为师生提供良好服务的意识;要有学习政策法规、精通业务的意识;要有加强组织协调、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随后,马德垺副院长根据庄顺根书记专题报告精神提出了本次研讨会的四个讨论议题:学院创特色、创品牌,建精品高职院校的切入点在哪里;怎样“以学生为本”,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教师如何提高从事高职教育的从教能力,如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人员如何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动员大会之后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人员分成五个小组围绕四个议题展开研讨,其间既有激情的争辩,也有理性的分析,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许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想法也在争论与探讨中产生。

712教学研讨会进行大会交流,上海市教委王奇副主任、学院董事会及第三届发展与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庄顺根书记主持,首先由各讨论小组作交流发言。第一小组代表通信系系主任居滋培教授对通信系的现状和优势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虽然通信系已产生了一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二门市级精品课程,但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仍是软肋,全国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材和教学团队仍是空白,成为制约该系发展的瓶颈。他提出通信系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成全国高职特色专业,将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上海市一流专业。第二小组代表计算机技术系副系主任张济础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的衔接,并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实施和实训的组织进行精心设计。结合计算机系的教学情况,他建议对第一学期的课程要给予充分重视,应以机房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并加强对实训教学的引导。第三小组代表汽车工程系系主任助理邱培青指出,未来汽车系的教学改革一方面是拓展专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调整原有教学内容,以汽车专业为试点,将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整合为高职英语,提高课程效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她指出今后应促进青年教师从取得技师证书的考证技师,逐步转化为能在企业顶岗的社会认同的技师。第四小组代表经管系副系主任韩芳概述了下一阶段经管系要在专业培养体系上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为试点,在已有的“2+1”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将原有第三学年一整年的岗位培训和综合实践拆分到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又回学校教学,以工学交替的方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在课程建设上,将以6门专业课为切入点,实施课程改革,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第五小组代表人文系系主任万正方教授以徐霞客“壮行天下,探索无限”的精神来比喻此次研讨会,他在对学院基本情况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正确定位、正确决策创建精品学院,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加大投入、科学论证、常抓不懈和创建精品校园环境三方面建议。教授还针对上述建议提出加强两级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广典型案例、加强校企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务处孙元骁处长回顾了半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并表示今后教务处将致力于课程结构的逐步优化、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教学方法的博采众长,在课程管理方面则要全面推行“专属管理、全院使用”的思路,促进教学管理的不断创新。人事处滑智平处长就学院如何以人为本,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交流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立教师在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把促进教师发展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学生处吴育红处长结合小组讨论和学生管理的经验,提出“以学生为本”需要用德育为核心的理念全员育人,用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用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学生,用专业的魅力激励学生。

大会第二项议程由学院三届一次董事会董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执行总干事杨华东发言。他分析学院实施董事会制订的未来三年发展战略所具备的最大优势是结构上的优势,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运营团队三方面内容。他还就学院推进三年战略目标提出“班门弄斧”即与同行业高手过招,学习更高、更新、更强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眼高手低”即学院领导要对行业的发展高瞻远瞩、具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要关注实际情况,从低处着手两条建议。同时他建言学校要关注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会不会教、学生会不会学四方面问题。在学生培养方面,杨华东董事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为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两方面,职业性能力指知识运用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社会性能力指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转换,在学校里社会性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当学生毕业进入岗位后,职业性能力则成为关键的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段处理好两种能力的关系。

大会第三项议程,王奇副主任作了《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的精彩报告。王奇副主任介绍了中国和上海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和上海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上海的高等教育多项指标更是领跑全国其他省市,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专业设置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王奇副主任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作准备;培养目标不能不讲现在的社会需求,也不能只讲现在的社会需求。王奇副主任还概括了未来上海高等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教育社会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教育目标从一元转向多元;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以解决问题为本;教育管理的重心从外控管理转向自主办学;学校行政管理从物质、人员的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伴随着上海高等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将发生颠覆性的转变。王奇副主任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包括强调知识积累、提倡理性怀疑、强调客观依据、鼓励多元思考和注重实践检验五方面内容。对于职业教育王奇副主任有着特殊的感情与期望,因为关注职业教育,不仅是关注其本身,更是关注广大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上海的职业教育更是承担着改变外来民工家庭命运的责任。同时,他也指出上海的高职教育面临着三方面的困惑:第一它是上海发展历史最短、基础最薄弱、生存最脆弱的教育;第二它的现存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民办教育的问题;第三它是上海最穷的教育。尽管上海的高职教育面临着这些不利条件,但上海高职教育在理念引领、办学实践、理论研究、技能大赛、师资培养等方面仍取得了骄人成绩,王奇副主任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奇副主任对高职的成功教育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介绍了成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并倡导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成功教育。王奇副主任还畅谈了由2008年国内、国际所发生的大事件所引发的思考,并提倡大家要“用心做事”。最后他还特别强调了大学文化中理想的作用以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用“美丽的蝴蝶艰难起飞”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产生)的故事启迪大家创新对于大学的重要性。

朱建新董事长对此次研讨会十分重视,全程参加了研讨会并作讲话。他首先感谢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对会议的支持和指导,并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学院改制六周年、建校五十周年的背景下召开此次研讨会,意义尤为特殊,研讨会上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报告和建言对于启迪思想、革新理念、明确问题、促进发展,实现董事会新一轮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