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转化为砥砺奋进的自觉行动。我校于2024年7月12日组建了“寻觅红色足迹,争做时代新人”暑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由党委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陆媛媛老师带队,陈晓诚、吉嘉翊、张嘉轩等三位同学参加,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仪式教育、寻访红色教育基地、沉浸体验式教学、与兄弟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多校实践共同唱响红色歌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青年学子牢记使命与担当,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重走红军路,寻觅红色足迹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遍大地神州,醉美遵义山水,遵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影响深远,红色是历史名城遵义最璀璨的底色。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工农红军经历了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四渡赤水战役、娄山关战役等大大小小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更是成为了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战役”则是毛主席口中的平生最得意之作,同学们沿着红军曾经的道路重新走过,寻觅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深入了解遵义的红色故事,和长征时期红军的艰苦历程。
实践团首先到访红军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聆听邓萍和红军菩萨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重温誓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感悟信仰的力量。

实践团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实践团登顶西风台俯瞰辽阔壮观的娄山关
第三站,实践团重返红军奋战现场—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雄关,就是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有“黔北第一险要”之称,是贵州“北门钥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娄山关大捷,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的首胜之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四渡赤水纪念馆
第四站,实践团一路朝北来到了位于习水土城的四渡赤水纪念馆,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茅台酒源头--赤水河
第五站,实践团来到了闻名于中外的茅台镇,参观了茅台1935文化广场以及三渡茅台渡口纪念馆,三渡赤水茅台渡口是中央红军一次全军性的大佯动。目的在于迷惑和调动敌人,特别是调动滇军。这一招造成蒋介石的错觉,他忙把重兵向川南周围调动。蒋介石的判断错误,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为红军四渡赤水的成功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参加贵州省2024年青春“遇见贵州·感受多彩魅力”
大学生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
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还受邀参加了贵州省2024年“青春遇见贵州•感受多彩魅力”大学生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并参观了湄潭中国茶海景区。旨在让广大大学生在感受贵州之美中,言有所感,言则有道,行者无疆,品味贵州发展的历史沉淀,领悟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体验独具风韵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情,体验最为直观的多彩贵州,让青春梦想在贵州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实践团同外校师生交流、合影纪念
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中,实践团的同学们还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校青年实践团的朋友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

青年队员有话说
此次研学之旅让我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红军长征当年的峥嵘岁月以及革命领袖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祖国的强大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会把长征精神牢记心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心全意的为同学们服务。
—— 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艺术设计学院陈晓诚
遵义红色之旅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历史的启迪。通过参与其中,我更加明白了革命的艰辛和牺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希望我能够将这些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努力成为时代的先锋和榜样。
——商贸管理学院 吉嘉翊
遵义之行,重温红色岁月,革命精神熠熠生辉,信念之光照亮前行路。它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迁徙,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信仰,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稳。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张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