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至15日,我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培训(第七期)。整个培训为期一周,安排得很紧凑,内容比较丰富,收获良多,让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建设的思考。
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职业教育政策,主要是对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重要文件解读;二是专业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产教融合路径、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是专业诊断与改进,主要包括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意义、要义与构建。
9月8日上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教授为我们作了《理念、起点、重点、精神》的专题报告。杨教授指出先进理念是诊改的依归,树立目标是诊改的起点,建立螺旋是诊改的基础,强化诊断是诊改的要害,振作精神是诊改的保证。
9月8日下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戴勇教授为我们作了题为《高职专业建设与诊改》的报告。戴教授从诊改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和经验,让我们很受启发。关于诊改工作,戴教授认为诊改不是评估,不能用评估的思维看待诊改,可以部分采用评估的方法。诊改一时难见成效,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一定要让一线教师拥有获得感,一定要结合专业建设搞整改,而且相关制度必须跟进。关于专业建设,戴教授指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可能产生的领域,往往是一个专业群。他认为办特色专业比一流专业更加重要,办特色是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一所院校必须拥有若干个特色专业,并在行业和区域形成影响力,在服务地方政府项目中拉得出、打得响!在具体实施上,特色专业建设要牢牢把握技术技能积累、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这三大重点,而且要特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他还指出高职教育也要搞精英教育。现在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放水”,严重影响了高职的教育质量与社会形象。要根据学校的实情设计诊改方案,并强调经验主要靠内生和自我积累。关于课程建设,戴教授指出要把握课程两链,即目标链和标准链。课程目标要与具体任务关联,具体任务要与职业能力标准关联。关于基地建设,戴教授指出当前存在两难问题,一是优质实训资源不足,二是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要破解这两大难题,可以把教改项目、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服务与培训转换成项目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9月11日上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丁敬敏教授为我们作了《建设质保体系,促进内涵发展——常工程诊改工作进展、方案及思考》专题报告。丁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工作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与目标、体系建设、诊改运行和保障措施七个方面。最后丁教授谈及诊改工作的体会,认为诊改工作应是“一把手工程”,完善院校层面的实施方案需要顶层设计、集体智慧、全员参与、符合校情。
9月11日下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吴乃忠教授为我们作了《服务诊改——智能化校园的建设与实践探索》专题报告。吴教授从信息化顶层规划与设计、面向管理的信息化服务、面向教学的信息化服务、移动端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与展示系统、信息化基础服务、信息化建设体会等几个方面向我们具体地介绍。让我特别惊讶的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财务报销也可以通过智能化校园解决,充分体现了简单、好用、高效、整合的设计理念。
9月12日上午,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杨秀英院长向我们作了《问题导向,质量引领,内涵发展——电子信息学院“质量体系” 与“专业诊改”思考与进展》专题报告。9月12日下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委员何锡涛教授为我们作了《适应诊改工作需求,优化校本数据管理系统》专题报告。何教授从建好校本数据管理系统、了解平台并加强分析应用两大方面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研发过程,并强调理念由技术支撑、技术为理念服务。何教授指出,在专业层面,专业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是重心、团队建设是关键、条件建设是基础。
9月13日,本次培训特别增加了团队素质拓展一项,这也是本次培训的一个两点,为大家带来很多趣味。素质拓展由上海人众人教育集团承接。拓展训练共计四项活动,均由小组完成。项目活动分别是“大鼓击球”、“急速60秒”、“驿站传书”和“双解码”。每个活动都由团队共同完成。在活动中,组员通过头脑风暴、信息确认、协同行动,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活动。每个活动都具有特定的意涵,组员们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受益良多。我们更加认识了团队合作的意义,特别意识到民主作风和反馈机制的重要。
9月14日上午,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所所长陈解放教授为我们作了《高职教育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陈教授从教育研究的分类、加强实证研究等方面介绍,特别指出高职教育研究要实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求宏伟、但求精细,不迎合、求真实。在撰写论文时,要从存在问题切入,找准关键词上标题,标题层层分解,关键词逐级落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论证缜密。
9月14日下午,上海高职院校诊改专委会秘书长罗尧成研究员为我们作了《高职诊改试点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分析》的专题报告。罗教授从教学诊改的高频词、教学诊改试点院校方案的建设、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部质量保证、高职院校的项目制课程开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其成果等五大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罗教授指出现代教育质量观特别强调增值,即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带来哪些收获和提高,未来生涯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要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能力发展。这让我耳目一新,备受启发。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罗教授还检索了本次培训班所有学员发表的教学论文。足见他为本次报告备课认真的程度,用功之深,让我钦佩不已。
培训最后一天,四个小组分别对诊改的认识、切入点、难点和策略与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期近一周的培训,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培训经历。培训之余,我还与其他院校的老师进行了探讨与交流,收获了新的友谊。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通过本次培训,我发现我们上海的高职教育与江苏的高职教育差距甚大,这与上海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严重不符!我们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制度设计已经远远滞后于科技前进的脚步。或许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为什么出发。我曾参观过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回望其历史,灿烂辉煌,令人神往。再看今朝之大学教育,乱象层出不穷,为之奈何?或许我们忘了教育的初心,抑或没有遵循教育固有的规律……西南联合大学何以能够在十分艰苦的八年间培养出灿若星河的英才,值得每个大学校长乃至整个社会深思……我常常想教育的初心到底应该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答案是培养师生。我觉得不能兼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是难以成功和持久的。真心希望上海的高职教育界能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保障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一线教师的创造性,迎头赶上!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上海,加油!
撰稿人:陆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