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践中的成长——第八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参选论文
发布时间: 2016-09-05 浏览次数: 613

l从理论学习到课程实践,从认识社工到认同社工

与班级中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并非主动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但是自从进入到社工专业,我们很快被社工老师上课的模式所吸引,听课、模拟情景剧、反思、讨论,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我闻所未闻的,并且我非常喜欢这种灵活、生动、让人不感到厌倦的方式,甚至有老师让我们自导自演情景剧作为我们成绩的主要参考。我们都是带着同样的问题来到这个专业,而学习的过程也是伴随着永无止境的问题和需求。我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我认为:自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收获快乐。随着社工的学习,我受到教学的感染,参加一些课堂以外的活动。做志愿者的过程使我收获快乐、收获认可、收获故事。

犹记得大二时开第一次小组,因为那时候对小组理解还不够,计划书写了改,改了写,接来下就是争议和争论,到最后的妥协、讨论、融合。这个过程使我得到成长,我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价值观、态度及行为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和改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信任彼此,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氛围。看到组员们对小组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也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专业老师在教授我们理论和锻炼我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们一份社工心及服务人的理想。我第一次接触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便是跟随老师进行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调查。那天我们去了一所民工子弟小学,在会议室里等待访谈对象的出现。在来之前,我和室友也做了许多心理准备,如调皮捣蛋怎么办、沉默不语怎么办、怎么进行开头等。可是,从他们整整齐齐的排队坐到我们身旁开始,就不断地刷新我对他们的认识。他们可爱、亲近、礼貌、毫不拘束的表现让我们对他们赞赏有加。

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条件不比公立学校,许多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师资力量薄弱,老师要一个人教授多门课程,并且还跨年级授课。当我问及他们有几个本地的朋友的时候,他们都纷纷摇头表示没有。这难道是他们不够可爱吗?可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呀。

有天,家里面吃饭时,我爸突然谈起同事的孩子因为其工作原因,不得不转到附近学校读书,成绩一落千丈,那所学校的流动儿童占了很大比例,而我父亲的同事将孩子成绩下滑的矛头直指学校的流动儿童,认为是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带坏了。我认为这是极其不合逻辑的,这锅让流动儿童背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本地人排外的现象在我生活的小镇并不罕见:“叫你不要和他们一起玩,你看你身上弄得”“你看看,怎么连人家外地小孩都考不过”。外来人口大量地涌入上海造就了本地人就业难、难发展的恐慌。本地人“自我保护”和排斥“外来者”的思想就好比建立在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鸿沟。且由于政策限制,有些流动儿童不得不离开“熟悉”的上海,回到“陌生”的老家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将再度面临融入的问题。

这也让我明白了,服务对象的许多问题并非都是来自于他们本身,许多是由于环境的限制所造成的。我们确实需要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但是我们不要将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服务对象个人的问题,要结合人在情境综合分析。通过一些学习与训练,我也越来越认可社会工作,我也明白了社工不仅仅是助人这么单纯,还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社工,能够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去为那些有需要的人获取资源。

l初入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今年(2016年)5月,我从学校走入社区,开始我的第一次专业实习。第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机构照面时,我们被邀请参加了机构的心理团康活动,看到组员们其乐融融得为自己的家人制作花朵,我对社工更是期待了。其中有一位服务对象起初因为手不好使,不方便为由拒绝参与制花,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不仅很快做好了花朵,还教授其他人做花的诀窍。真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

初到机构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第一、二周的时候,实习日记、小结、反思写得飞快,但是越到后面,专业的反思越是难写。第一周,应该是认识和熟悉机构的过程,我刚开始的时候被安排协助做“居家养护”上面的工作,就是帮助重残无业者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事项,但我却很“不安分”。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与社会基层群众待在一起,而不是文字和数字,于是我乘上机构姚老师的小电瓶,跟随她一起去走访社区。这次的出行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看到了残疾人所面临的各种需求及问题,有婚恋需求者,住房需求者,经济困难者,和在阴暗的房间内,用手不停捶打自己额头的少年。我可以感觉得到,那位向我们提出他想娶老婆的那位先生对我们是有期待的,那位捶打自己额头的少年的家庭是急需要帮助的,但是我却感觉到社工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过程中,使我对社工的服务和服务对象有了许多新的认知。

社工难免会与服务对象发生价值观的冲突。有次,我们去一家服务对象家里走访,了解信息。服务对象的家属以为我们是残联的工作人员。我向她解释,我们是社工,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没想到她的反应很大:“你一个小伙子做这个干什么?没有前途的,这个应该是让居委里面四、五十岁的老大妈来做。”我能理解他的行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以能不能赚大钱来衡量这份职业是否有前途,这是他们的普遍认识。我也明白现在社会上对社工还存在着许多“误解”。但是,在社工的价值观中,衡量社工是否有前途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是否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群,能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去争取更多的权益。

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到沮丧。那是一次解压小组的最后一节,之前几次因为我们实习生还未到机构报到,所以都没参加。跟组员们简单自我介绍之后,我们两个实习生便开始负责记录和拍照等事务。小组进行得非常顺利,组员们也认真投入。组员们摆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宣告小组结束了。最后,我们为每个组员派发小组礼品。一位阿姨令我印象深刻,她稍稍弯腰,双手接过礼品,说:“谢谢政府的关心,谢谢领导的关心。”

我有点不开心,但并未表现得很明显:“阿姨,我们不是什么领导,我们是社工,我们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的,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们……”

“好,好”“是,是”阿姨只一个劲的在那点头。

我知道她没听进去我的话。我也更加坚定地相信,社工应该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在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自己身份宣传做的不够?有的时候我们以政府授权的角度介入服务对象的生活,更容易使服务对象接受服务,为了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使服务对象更加配合我们的工作,有时候我们便选择“牺牲”了我们的职称。如果我们在做的时候就没有告诉服务对象什么是社工,又如何能说得清。就像在《微光处处》中姬中宪老师所讲的:“如果有一天能用一两句话来回答‘社工是做什么的’,就像回答‘医生是做什么的’、‘律师是做什么的’一样清晰无歧义,让所有提问者都听得明明白白、再没有质疑和追问,那才是社工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

我也逐渐学会接纳在服务过程中不被理解的情况,正是因为社会群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不了解,才给予了我们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达到心目中理想社工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是正常的,正是由于这些阻力的存在,才不断地激励我们社工不断努力寻求突破。如何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和影响,正是我们每天需思考的问题。

l挖掘潜能,与服务对象共成长

在我们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同样促进着我们成长,陈叔叔的“点滴改变”使我对个案有了新的认识。陈叔叔是我们的一位案主。陈叔叔因为高血压做手术而右半身瘫痪,妻子辞去工作在家照顾他,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全靠低保。而妻子周阿姨与前夫的儿子却无业在家不愿出门。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儿子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关键,但多次上门拜访希望能见见儿子都没有结果,最后得知儿子已住到生父家中去了,我也因此感到气馁、沮丧和怀疑。过段时间,我开始意识到,案主由于跟儿子吵架多年,很难一开始就有积极的表现。

在不断上门走访的过程中,与案主的关系也不断地加深,甚至案主想在我们下一次上门时请吃馄饨。或许是我们的真诚取得了案主的信任,又或许是案主希望有人能够多陪伴他们。我为取得案主的信任感到高兴,同时又为陷入伦理困境感到担忧。之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调整了与案主的专业关系。在保持良好关系的情况下,不影响我们的客观性和专业判断。

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案主的妻子表示希望写写字,原因是自己好久不写了,要遗忘怎么写了。我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我们与周阿姨一起写字,一起比谁写的好。引导周阿姨一起用左手写字,接着让只能使用左手的陈叔叔也加入我们,刚开始陈叔叔比较抗拒,但在我们的鼓励下,陈叔叔慢慢地握起了笔,最后由陈叔叔获得了冠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案主一开始是抗拒的,但是后面勇敢的去尝试。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痛苦,但是我们看到了案主身上正在发生的改变。

我们趁周阿姨出去收衣服之际,偷偷让陈叔叔写下:周**我爱你。我们的“心机”使周阿姨和陈叔叔拥抱在了一起,我看到陈叔叔脸上展露了微笑。最后,我们与案主订立了契约,让陈叔叔与周阿姨每天练习一页纸的字,遵守契约我们就奖励两支笔,若违反则让周阿姨学一支广场舞每天跳给陈叔叔看。

这是我个人觉得自己最像社工的一次,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我非常认可专业老师讲的:“社工是一门改变的学问。”我渐渐意识到要学会多看案主那些微小的改变,就像愚公移山那样,那些微小的改变正是一筐一筐的泥土,最终会对整个大山带来影响。机构督导张老师也告诉我:“一个案主会有主要需求、次级需求和小需求,我们不一定能将主要的问题解决,但我们社工所做的就是将能做的事情做好。介入案主的生活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自然地去关心他、帮助他,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若一开始就对案主重要的或紧急的问题下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挫败感。”

在帮助案主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也使我获得了经验和成长。  

l思考、成长、感悟

分享一段我生活中的故事。有段时间爷爷向我爸“告状”说:奶奶无理取闹,经常要和他吵架,不让他出去,还无端捏造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扣在爷爷头上,甚至拳脚相加。奶奶事后又好像没发生一样,死不承认,这让爷爷难以忍受。刚开始我们还不信,我们每个礼拜都去爷爷家看望他们,只知道奶奶记性不好,从来不知道奶奶这么“厉害”。但经过证实确有其事。所有矛头都直指奶奶的时候,我对爷爷说:“奶奶这样子,是她爱你表现。我们家搬迁之后,奶奶的社交圈子里一下子就只剩你一个人了,她又每天待在家里面,不像你出去走走建立了新的社交圈。她就是太爱你了,你出去了之后她没有了安全感,所以她才有那么多极端的表现。”爷爷听了我的话,觉得好像有道理。同时,我建议带奶奶去医院做一下检查。医生也诊断出奶奶忘事是老年痴呆的症状。自此以后,爷爷也对奶奶更加得理解与宽容,类似的事情再无发生。父母和我也一直鼓励爷爷多带奶奶出门。因为社工,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

通过实践我发现社工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抽象也不遥远,它就存在我们身边、每天的生活、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之中,甚至是社工本身。社工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有情绪和压力。繁重的工作使老社工产生职业倦怠,新入职的社工缺乏信心去面对出现的问题。明明就在隔壁的机构却互不相识。在实习中期,我参加了实践园内增进沟通交流、团结互动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各种游戏让我们明白,日常工作中沟通交流、信任、团结、奉献的重要性。这次的活动让社工们再次感受到了,社工与社工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扶持、相互沟通、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实习期间听到机构老师说的很有趣的一句话:“做社工就像‘海贼王’,找一群各有所长、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跨越障碍、挑战不公、共同成长。”我想这正是每位社工都希望能够各展所长、团结一致,促进社会公义的美好愿景。社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积累经验,实习给了我检验理论、锻炼技能的平台。专业的老师们、机构的老师们以及我们的服务对象都在我实习的过程中帮助我不断完善自我、支持和鼓励。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寝室中五个人都对社工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经常在一起讨论观点,分享实习中的一些故事,和将来对社会工作的展望。刚起步的我们对社会上的许多信息和资源都不知晓、不了解,处理问题也缺乏经验,很多问题看上去无法解决。但与服务对象共同努力认识问题,改变情境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学到点东西的,总能发生些改变的,可能是缓解了焦虑,可能是增强了信心、可能是改变了对问题的看法。

是的,“我相信虽然很多事情做不到,但总有事情可以做。”

撰稿人:14级社工班莫嘉磊  指导教师:付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