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09-09-11 浏览次数: 472

        炎炎夏日里,为引导上海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五四讲话的重要精神,在我院党委、校团委的领导下,人文社科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火热地开展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把握好在纪念建国6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上开展大学生党、团员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把握好迎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庆50周年契机;把握好在“青春世博,精彩中国”的主题下开展“爱心世博接力、世博魅力辐射社区”活动的契机;把握好在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的大背景下发挥青年和青年学生有效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契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寻访革命遗迹、重温历史记忆、缅怀先烈遗风,鼓励同学们发奋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建设和谐社会而奋斗。

20098月1日,校报优秀记者07级社会工作班级的陆瑜同学采访了升学创业的典范09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林华宸同学,8月18日由倪娟、陈艳老师带队,3名优秀学生组成的赴江苏徐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他们冒着炎炎烈日,奔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区,开展了为期4天的“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悟爱国情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两项实践活动开展之前,人文社科系的4名嘉定籍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已经在嘉定镇李园一村社区居委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社区,共迎世博”,他们践行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离不开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在出征准备过程上,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财宝老师、人文社科系党支部书记沈全根老师殷切嘱托队员们实践出真知,克服困难,听从安排,不但要走访,还要展现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校团委书记宋柏红老师、副书记王豫川老师也多次给予了关心和指导,同时嘉定镇李园一村社区居委的赵宗泉书记也对我们本次的活动表示欢迎和支持。

实践活动给每一位队员都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实践篇一:采访校友篇

 

“我的未来不是梦”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升学创业感悟

                                                                                      07社会工作 陆瑜

 

        在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当同龄人还在用人单位面前怯生生地推销自己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近年来,我们科技学院也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的学生群体,他们凭借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不懈的努力,把属于自己的事业打理的有声有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这位学长的创业经历吧!

【焦点人物简介】:林华宸,男,1987年生,是我院09届人文系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曾任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06英语一班班长,今年六月顺利考入上海海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八月他和同学一起合伙创业开办“可可西里”教育书店在科技学院校园内正式营业。

 

自主创业,该出手时就出手

记者:请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

林华宸:常常也有人会问我这个问题,当然,创业的理由有千万条,有被动创业,有主动创业,我只说一条:对个人的人生而言,如果说其他选择是独奏曲,那么唯有创业才是交响乐。其实,作为科技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我之所以能走上自主创业这条道路,要感谢王院长,吴处长的殷切关怀,人文系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我的团队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在尝试中走向成熟

记者: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一般都是非常困难的吧,你们又是怎么去克服的呢?

林华宸:是的,创业初期的确蛮苦的,资金、货源、经营方式等等都会让我们烦恼,起初我们尝试着联系各个图书出版社,利用1个多月时间开出了网上店铺,整理资料联系客户等等,我和我的团队在尝试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现在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电子商务。我们以电子商务为平台,融合当今2大赢利模式:连锁店经营模式——麦当劳、肯德基;电子商务模式——阿里巴巴、雅虎、淘宝网;对于我们而言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的成本,投入非常低,而且全部进货、采购、囤货、包装、运输都由公司负责,作为我们来说没有任何资金占压和周转风险,所以无风险,无压力。最主要是通过几个月的磨练我和我的团队渐渐走向了成熟。

 

好的伙伴,成功的一半

记者:你的创业算是成功的,那你对我们那些接下来也想创业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林华宸:创业成功的另一半在于自己的团队。我感到拥有一支优秀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我很荣幸找到和我志趣相投的好伙伴。我和许志伟两人既是同学又是好友,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友情使他们成为我的创业伙伴;其实要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伙伴很简单,首先,必须志同道合。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我的合伙人都以把共同做大做强企业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其次,不要急功近利。比如我们的创业核心团队之初就把利益分配约法三章,如盈利全部投入实体店的经营。其三,最好能优势互补。这种互补,既是经验、资源上的互补,也是性格、能力上的互补。

 

学习工作两不误

记者:听说你今年专升本考进了海洋大学,恭喜你!请问你是怎么处理好学业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的?

林华宸:其实我和我的团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给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耽误学习而且会把我的专业学的更好,我会利用学校空闲时间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尽管没有太多时间来科技学院帮忙但是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并不一定因此要放弃学业,相反,我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所以要更加抓紧对本专业的学习。

 

 

创业感言

记者:谈起创业体会,每一个创业者都有太多的感触,你愿不愿意也跟我们分享一下啊?

林华宸:好的,创业让我们更加有自信了,并且明白了想到和做到有时候完全是两码事的道理。在创业中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要多锻炼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经营思维方式,加强专业素养,拓展自己的能力。在科技学院担任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工作的经历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但到了社会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在社会上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要和他们打交道谈生意。可以说,在创业的这段时间中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在学生会的这几年学到的还要多。同时,创业的艰辛也让我体会到了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自己也学会了精打细算和节约。

 

记者:感谢你能够接受我的采访,祝您生意兴隆!学习更上一层楼!

林华宸:谢谢!也祝我们科技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学业进步,有个美好的未来!

 

【篇者按】创业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机遇、伙伴、资金、信心每一种资源都必不可少。能否成功的迈出第一步,能否在迈出第一步后将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这其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尤其对于那些有创业梦想的同学来说,与其“心很热,手很凉”,不如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砖一瓦的努力。有梦想才有未来,努力,让今天的梦想变成未来的真实。

 

 

访问校友:

                                    “我的未来不是梦”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升学创业感悟

 

 陈 艳

美丽的校园一角的创业书店

 

右一:林华宸

实践篇二:赴江苏徐州实践考察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五四讲话的重要精神,在我院党委、校团委的领导下,我系2名老师带领3名优秀学生一行5人于8月18日至21日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江苏徐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江苏徐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地是淮海战役纪念馆,以“追寻革命记忆,树立时代新风”为目标,旨在把握好在纪念建国6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上开展党、团员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寻访革命遗迹、重温历史记忆、缅怀先烈遗风,鼓励同学们传承艰苦奋斗传统,发奋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建设和谐社会而奋斗。

 

资料整理

一、淮海战役纪念塔及纪念馆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朝阳,巍然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石坡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是淮海战役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示手段最先进的陆战博物馆,一改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纪念馆内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图表都向人讲述着那硝烟弥漫年代中血与火的战斗,讲述着那催人泪下感动天地的壮举。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及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代表团以及2800多万来此凭吊、参观和游览的群众。这里先后被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外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历时65天,华东、中南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和前总指挥部及全区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海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与80万国民党官兵浴血奋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兵55.5万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海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使解放战争由5年缩短至三年。

 

重温峥嵘岁月

淮海战役,人民的胜利

        穿过那片庄严肃穆的园林,我们走进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也走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纪念馆里陈列了淮海战役全景图和成千上万的实物展品外,还运用光、电、声等高科技手段,向人们展示六十多年前淮海战役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而女讲解员的声音铿锵,手势有力,把我们带回到枪林弹雨的解放战争年代。听取了有关讲解,对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和烈士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人民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

        然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被一件展品所深深吸引,那是我们并不熟悉的交通工具,它的名字叫小推车。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推车虽小,却意义重大。两百万的民兵、民工和几百万的老百姓就是凭借着小推车,把所需要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往前方。平均每个战士都有7,8个群众在后方给他们支援,而且他们在上前线送补给时更是作出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坚实稳定的后勤保障,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当作战的关键时刻,后勤保障总是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

        淮海战役胜利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充实的军用物资;没有了充实的军用物资,前线的部队就不可能长期地战斗。所以,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如今的我们却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除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更要深知,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虽然我们没有战争的硝烟,却有着没有硝烟的战争。3.24西藏事件、7.5新疆事件,反华势力危及着我们祖国的统一和完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在即将迎来祖国母亲的六十华诞之际,我们不仅要为中国在这六十年的时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母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激励着我们,淮海战役以少胜多的奇迹激励着我们,坚持正确的共产主义道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建设和谐社会而奋斗终身。

淮海战役,精神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展览馆的展厅里,有着一幅名叫“十人桥”的蜡人雕像,讲述着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时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开始向徐州方向转移,解放军九纵队二十七师担负着追击任务,正在追击时,遇到一条河流拦住了去路。战士们向当地老百姓借来了两架梯子,迅速捆绑起来,上面铺好木板,做成临时桥面,遗憾的是没有桥脚支撑,战士们急中生智,纷纷跳入河中,有十位壮士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托起木梯,架起了一座通往胜利的“十人桥”,使大部队从这座人桥上快速通过,终于用双腿追上了黄百韬兵团的汽车。

        十人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这十位解放军战士在冰河里用身体架设人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忘记了考虑自己生命的安危,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解放军战士用双腿追上了国民党的汽车?是勇于献身,不畏艰险,让他们跳进了冰河;是团结一致,不分你我,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军民之情,让他们创造了奇迹。

        正是这样一群有着不朽精神的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抗敌,才创造了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以少胜多的胜利。淮海战役,是精神的胜利。

        四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我和学生们一样久久不能忘怀。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江苏徐州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要了解出生前祖国的峥嵘岁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那场决定性的淮海战役,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们的精神受到了冲击,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洗礼。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再会迷失自己的价值的方向,我们会坚持正确的共产主义道路,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青年,树立时代新风。

        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回顾建国60年来祖国巨变时,我们骄傲,更是震撼。通过此次徐州社会实践活动,使所有队员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更培养了关心祖国发展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指导教师:倪娟、陈艳

小组成员:武秋婷、曾晓勤、汤姚华

 

左起:陈艳、曾晓勤、汤姚华、倪娟、武秋婷

 

实践篇三:

赴李园一村社区挂职篇

 

 

深入社区 共迎世博

——记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赴李园一村暑期实践活动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团总支秉承传统,于2009年暑期组织了4名嘉定籍学生赴李园一村社区进行以为“举办成功世博,构建和谐城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从2005年与李园一村社区居委的共建至今,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李园一村社区居委党总支及科技学院党委、团委、人文系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奔赴李园一村社区的实践活动,即体现了实践主体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需要,又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大学生成长的关注,给了我们一个服务社会的平台,使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贡献出我们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编者按】为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素质教育资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今年暑期,人文社会科学系团总支在李园一村社区居委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在这次活动中,参与学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他们挂职时展现出来超乎想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用红色书写热情,用橙色书写团结,用蓝色书写才华,微笑着记录下美丽的50多天。

 

指导教师:倪娟

小组成员:沈晓云、金玉玲、胡广远

 

 

 

 

赴李园一村社区挂职锻炼

李园一村暑期表彰会

右一:沈晓云、左二:胡广远